我国目前的矿业形势是怎样的?
在很多人的眼里,矿业或矿产资源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明日黄花,成了产能过剩、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中国的代名词,恨不得它们一夜之间关张了事。作为一家专业媒体的记者,对于这种看法,我们有着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第一,当前的矿业形势是前些年失真状况的理性回归。一个大国,尤其是中国这样有着全球近1/4人口、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国家,如果决定花40000亿来进行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甚至房地产等投资,对于矿产品需求的带动是可想而知的。但无须讳言,中国对矿产品的需要被过分夸大了,以至于前些年出现了“中国需要什么,什么就涨价”的现象,国外一些矿业垄断公司趁机从中国企业手里捞够了油水。在中国国内,钢铁、煤炭等产能本来已经饱和的行业,也盲目上马,结果造成了产能严重过剩。泡沫总是会被吹破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矿产品价格回落,需求减少,完全是一种正常回归。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城镇化还将长期维持对矿产资源的基本需求。有关数据显示,按户籍人口算,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明显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准,更是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777%的水准。财政部专家贾康也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目前刚完成不到40%,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过程中,在今后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期里,还会有几亿人进城居住。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规模将达32亿左右。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解决农民的进城问题,改善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条件,开发房地产。一个农民成为市民,资源能源硬需求将增长3倍,满足这一需求是对中国矿业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势必带动钢铁、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重工业和家电、家居消费用品等轻工业的发展,而这些都需要能源矿产和矿物原材料作为支撑,这个阶段正是对矿产资源消费强度最大的阶段。 虽然当前全球矿业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与收缩,但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维持对资源的强劲需求。有专家认为,只有等到我国“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大规模建设趋缓,废钢等实现循环利用,矿产资源需求压力才会逐步降低。也就是说,我国对矿产资源的旺盛需求将持续到2025年之后,但仍会维持在相当的水平上。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作为原料与动力,为世界各国生产机械、设备、生活用品。以“一带一路”为例,有人说,以“一带一路”为动脉打造出的对外开放升级版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宽绰的增长点。一方面,中国将依托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规模达l000亿的“丝绸基金”,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础设施所需要的投资,在惠及当地国家与民众的同时,实现对外贸易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升级,并有力带动国内过剩产能的消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比如,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需建高铁总长1万公里左右,而铁路行业钢材需求量占钢铁需求总量3%左右,修建1公里高铁需要钢材3000吨,是修建普通铁路的10倍。如此一来,高铁出口就能帮助国内钢铁行业消耗一些过剩产能,同时,高铁输出还能拉动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制造、光电显示制造、电子信息等的出口。而这些,无一不是矿产品制造的。 第四,中国矿业必须尽快做好战略转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开发。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来看,政府已放弃“强刺激”,而转入了加速“强改革”,更注重促进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调控政策也将更关注就业、居民收入、节能环保以及转型创新等重要节点。所以,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国靠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拉动GDP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矿业将从前几年的大起大落回到基础产业的常态。对于产能严重过剩和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而言,关键是要做好战略转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回归理性的开发状态。假如企业无法跟上这种趋势,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市场洗牌大幕拉开之后,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也就是说,我们的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不仅要成为矿产资源的生产者与保障者,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甚至是主力军。这,也是新时代对于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的要求。